
90年代中期,《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》通過,全臺也陸續開啟了眷村保存運動,各地眷村保存工作者持續透過「行動」向政府「宣示」眷村文化保存對於臺灣的重要性。也因早期地方非營利團體的積極倡議、爭取,我們才有機會見證了由下而上的文化動能,乃至於現在政府各層級文化部門投入預算保存、修復、活化、辦理眷村文化節等。
然而,對於現今許多沒住過眷村的眷三代、四代,乃至新世代的臺灣青年,對於眷村的印象是斷裂的、標籤化的、單一面向的、政治色彩濃厚的,甚至是變成沒有重量感、無意義的符號或是懷舊打卡景點。
故此次交流會及成果展方向將以「演化」作為核心。討論大面積的眷村因位處不同地域,開始或正開始「演化」出許多不同的樣貌。故希望藉此次交流會及成果展,除了邀請10個不同方向的眷村案例外,也希望探討眷村從有至今的有機變化,以及藉此對外分享眷村的多元立體樣貌。
交流會
邀請到全台10個不同眷村單位,從修復及活化角度切入,從10種眷村樣貌延伸討論出N種眷村生活樣貌。


5×5展區|遺傳學 genetics
透過與交流會的10眷村單位訪談,可以更深入的從中了解第一線工作者是如何思考,以及面臨到的困難。

色彩展|結構色 structural color
精選今年10眷村中的30個色彩,除了了解每個不同眷村內的色彩故事外,另外提供配色建議參考。

眷村實驗室|隱性基因 recessive gene
眷村總是給人很鮮明的既定印象,但實際上眷村非常多元且立體。此次透過15個冷知識,讓大家看看眷村不易被看見的那一面。

眷村繪本中的故事
延續往年《臺灣眷村》繪本系列,結合臺灣與桃園的眷村記憶與真實生命經驗,今年度以憲兵與空軍為主題進行繪本出版,透過故事瞭解眷村時光的點點滴滴。
